Sunday, March 30, 2008

中州派玄空學安星訣之我見


  「沈氏玄空學研習班」舉辦的目的是以《沈氏玄空學》一書為藍本,探索一下三元玄空風水的秘奧,根本沒想到要比較各家風水的異同,也沒有遑論各家得失的打算。當然,《沈氏玄空學》中的理論,不一定就是三元玄空風水的全部,但起碼在它以前,沒有一本書能那麼大膽地披露三元玄空不傳的奧秘。
  上一回上課,講到八宅風水,也只是偶然提起,可這一回卻是學生的提問,我只好按我所知道的,傾囊相授了。這一趟學生問的是:《沈氏玄空學》中二十四山下都有「替卦」,而中州派玄空卻說只用十三「替星」,究竟是什麼一回事?

起星、替卦、替星
  「起星」、「替卦」、「替星」,名稱雖然不同,但都是取「兼向」時的稱謂。什麼是「兼向」?原來坐向有「正向」、「兼向」之分,一般取坐向,都以正向為依歸;然而,由於山形水勢、元運理氣等關係,有一些坐向難免出現缺陷,那就不得不採取補救的辦法,其中一個辦法,就是取兼向。
  顧名思義,「兼」是「兼及」的意思。以圓周為三百六十度算,二十四山平分,一山有十五度;以一山的中線計,左右各七點五度,當坐向偏離中線而靠近鄰近的一山時,為之兼向。

兼向的來由
  除了八宅風水以外,我相信沒有一家一派不以楊筠松為風水宗師。楊筠松(有說生於公元八三四年,卒於公元九○○年)應該是唐僖宗(公元八七四年至公元八八八年)年代人士,雖然在他以前,有魏管輅、晉郭璞,甚至唐一行僧、丘延翰、司馬頭陀等人,但(相傳)自出大內、竄逃到山西授徒相地、致使風水學得以流入民間的,就只有是他。
他在《青囊奧語》中開宗明義地說:「坤壬乙,巨門從頭出。艮丙辛,位位是破軍。巽辰亥儘是武曲位,甲癸申,貪狼一路行。」這就是俗稱的「坤壬乙訣」。要不是明末清初蔣大鴻在回答弟子姜垚時指出:「兼則宜用『坤壬乙訣』,不兼下卦可耳。」(見姜垚《隨師從筆》)我相信這幾句綱領性的口訣就根本不可能為後人所能猜透。然而,楊筠松只記下十二山,另外的十二山根本不提,結果導致不同的猜測,出現很多不同的版本。今天三元玄空所採取的版本,是蔣大鴻傳授給姜垚「子癸並甲申」挨星口訣(見圖一)二十八句:
  子癸並甲申,貪狼一路行;壬卯乙未坤,五位為巨門。
  乾亥辰巽巳,連戌武曲名;酉辛丑艮丙,天星說破軍。
  寅午庚丁上,右弼四星臨;本山星作主,翻向逐爻行。
  廉貞歸五位,諸星順逆輪;凶吉隨時轉,貪輔不同論。
  更有先賢訣,空位忌流神;翻向飛臨丙,水口不宜丁。
  運替星不吉,禍起致滅門;運旺星更合,百福又千禎。
  衰旺多憑水,權衡也在星;水兼星共斷,妙用更通靈。

實際的操作
  以八運壬山丙向兼為例。八運運星三碧祿存到離,四綠文曲到坎,倘若是正向的話,應該以山星四入中、向星三入中,順逆挨排後,得出雙星到山一局,並以未為城門;但因為是兼向的原因,山星為四,四即巽,巽之地元龍即辰,辰挨六白武曲,故以六而不以四入中,向星為三,三即震,震地元龍為甲,甲挨一白貪狼,故以一而不以三入中,得出的只是甲方吉水一局。明顯地,這將會是兩個截然不同的佈局。這一例,山、向兩星都有替。
  再以八運艮山坤向兼為例。運星二黑巨門到山,五黃廉貞到向,所謂「廉貞歸五位,諸星順逆輪」,五無替星,以山向之陰陽為陰陽,而山星為二,二即坤,坤之天元龍為坤,坤挨二黑巨門,故仍然以二入中。這一例,向星無替,山星有替等於無替。
  再以八運乾山巽向為例。運星九紫到山,七赤破軍到向。山星為九,九即離,離之天元龍為午,午挨九紫右弼,故仍以九入中;向星為七,七即兌,兌之天元龍為酉,酉挨七赤破軍,故仍以七入中。這一例,山、向都用替,但有替等於無替。

中州派玄空的安星訣
  據王亭之《中州派玄空學》,「安星訣」分「挨星」和「替星」兩訣。挨星,下卦時用;而替星,則兼向時用。其替星口訣為:「替星只用十三星,卻用貪狼配甲申;用替巨門壬卯乙,醜艮丙山替破軍。巽卦三山皆武曲,庚寅右弼兩星臨;陰逆陽順隔一位,是為空位忌流神。」意思是說二十四山中只有壬丑艮寅甲、卯乙辰巽巳、丙申庚十三山可用替,而午丁未坤酉、辛戌乾亥子癸十一山則毋須用替。書中還語重心長地指出:「凡兼線,或用替星。倘出卦兼向則必用替;陽兼陽,陰兼陰不用替;陰陽互兼則必用替矣。沈氏知道兼線用替,唯未知純陰陽相兼在卦內不用替之理,讀沈氏書者志之。」見圖二。

差異在哪里?
  讀者要是仔細比較圖一和圖二,肯定能馬上發現除了空白的地方以外,其他的都是相同的。也許讀者會問,假如都是按照楊公的「坤壬乙訣」,為什麼會出現兩張不同的圖,而且圖二上的坤、辛、癸、丁都沒有列出楊公的替星,圖二是否有錯?
  圖二沒有錯,圖一更沒有錯,因為決定用替或不用替是跟二十四山的陰陽屬性有關(見圖一或圖二,紅字代表陽,黑字代表陰)。楊筠松在《天玉內經》指出「二十四龍管三卦」,指的是一卦中有三山,八卦共二十四山,而二十四山卻又分地元龍(卦)、天元龍(卦)和人元龍(卦)。每一卦中間之一山為天元龍,右首一山為地元龍,左首一山為人元龍,如坎宮壬山為地元龍、子山為天元龍、癸山為人元龍,而且無論是哪一卦,天元龍和人元龍的陰陽屬性都是相同的,故天、人可以互兼(同在一卦內,如子兼癸或癸兼子),而人、地(左邊相鄰的一卦,如癸兼丑或丑兼癸)則為「出卦」,天、地(同在一卦內,如子兼壬或壬兼子)則為「陰陽差錯」,所以就出現了所謂十三卦用替而十一卦不用替的說法。見圖三。其實,哪怕是天、人互兼,也盡可能要一卦純清到底。
  《沈氏玄空學》一書在「論起星」時,特別強調替卦是為了補救之用,而且以向首為主,而且也列舉了十三字用替和有十一字不能用替之別。我相信有詳細閱讀《沈氏玄空學》的讀者,都應該知道。

No comments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