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沈氏玄空學精研班」於三月二十九日開鑼了。我刻意用了楊筠松《青囊奧語》作為給學員們對「研習班」的回顧,再次提到了「說五星,方圓尖秀要分明」句,這句話本來說的是山的形態。沈竹礽在《地理辨正抉要》中的注解為:
「方指土言,圓指金言,尖指木言,秀指水言。五星中不言火者,因火須在發脈處,穴上見之即作凶論。形局雖如是,然仍以玄空山水兩盤,察其飛星若何,然後能定生剋也。姜注拘泥山龍形體,失之甚矣。」
《地理辨正抉要》是沈竹礽就明末清初蔣大鴻《地理辨正》一書中所輯錄唐.楊筠松《都天寶照經》、《青囊奧語》、《天玉經》和五代後梁.曾文辿《青囊序》的注解。上述的都是研習三元玄空風水不可不讀的文章,一方面是楊、曾二人對風水理論的論述,另一方面得蔣大鴻承先啟後地披露、沈竹礽進一步的大膽揭秘,好讓我們能容易明白和發展三元玄空風水理論,都是功德不少。作為題外話,這裏有兩個爭議的地方:
一、 有很多人將「辿」誤作「遄」,甚至誤以為「迪」。查《江西通志.方技》載有:「曾文辿,雩都崇賢裏人。師事楊筠松,凡天文讖緯、黃庭內景之書,靡不根究,尤精地理。梁貞明間,至袁州萬載,愛西山之勝,謂其徒曰:『死葬我於此。』卒。如其言。後其徒忽見於豫章,歸啟其棺,無有也。」此外,《四庫全書》中在《青囊序》和《青囊奧語》的「提要」中有:「臣等謹案《青囊序》一卷、《青囊奧語》一卷。《青囊奧語》舊本題唐.楊筠松撰,其《序》則題筠松弟子曾文辿所作。相傳文辿贛水人,其父求已,先奔江南節制李司空,辟行南康軍事。文辿因得筠松之術,後傳於陳摶,是書即其所授師説也。」文中「陳摶」,字圖南,宋太宗初年,賜號「希夷先生」。二者都以文辿為曾的名字。
二、 很多人都將《青囊序》排在《青囊奧語》之前,給人一個錯覺,以為前者是後者的「序言」。其實,《青囊序》是《青囊奧語》的引伸,比《青囊奧語》還要長,就算不論傳承,按著作年代的話,也應該排在《青囊奧語》之後。
所謂「山形在地星在天」,天上有星,地上感其氣而有峰,所以楊筠松在《撼龍經》中稱之為「星峰」。沈氏以「土方、金圓、木尖、秀水」來形容四種不同山的形態,而只是以「火須在發脈處」來描述火形的山體。沈氏對山形的描述沒有錯,只是太側重理氣,很容易給人家誤解他只懂理氣,不懂巒頭。須知巒頭不真,理氣無用,三元玄空講求巒頭與元遠的配合,二者不可或缺。在注解《都天寶照經.下篇》時,沈竹礽充分表現了對巒頭的認識。然而,《都天寶照經》不完全是一本講巒頭的書。到這裏,也許讀者會問,文章的題目不是說三吉、五吉嗎?為什麼轉到講巒頭呢?
楊筠松有關巒頭的著作,流傳到今天的有《撼龍經》和《疑龍經》。文淵閣《四庫全書》的版本比較零亂,反而不及廖平注解的版本來得有條理。據臺灣鐘義明《中國堪輿名人小傳記》載:「廖平,字秀平,生於清咸豐二年,光緒六年進士,曾任成都國學院院長。」《撼龍經》中講到垣局、星峰、剝換、來脈和羅城等不同方面的巒頭知識,其中提到貪狼峰,有這樣的介紹: 「貪狼自有十二樣,尖圓平直小為上;欹斜側石倒破空,禍福輕重自不同。」而且進一步說明「平地卓然頓起筍,此是尖貪本來性。圓無傾斜四面同,平若臥蠶在高嶺。直如決脊引繩來,小似筆頭插高頂。五者方為貪正形,吉凶禍福要詳明。欹是崩崖破是坼,斜是邊有邊不同。側是面尖身直去,空是巖穴多玲瓏。倒是飛峯偏不正,七者未是貪狼龍。」原來貪狼十二形中,尖圓平直小為吉形,其中尤以竹筍般挺秀的山峰為貪狼的正形。這種形態的山峰,楊公定義為木形的山峰,所以有「貪狼木」的稱謂,但並不等於九星中貪狼的五行屬性為木;同時,楊公以北斗七星(即大熊座)「斗魁」中的第一星「天樞」為對應星。這也就是沈氏「尖指木言」的由來。
《撼龍經》中有關巨門的描述如下:「巨門星峰覆鐘釜,鐘釜之分有何故。鐘高釜矮事不同,高即為巨矮為輔。二者雖然皆吉星,大小不容有差互。巨門端嚴富貴牢,賦弼隨龍厚薄助。」鐘的頂部和釜的底部都是有規律的圓形,故峰頂圓形的星峰為巨門峰。文中「高即為巨矮為輔」只是說明高的、像鐘的挺秀山峰是巨門峰,矮的、像釜的是別的主峰的輔弼,不能說是左輔峰的主形。楊公定義這種形態的山峰為金形的山峰,所以有「巨門金」的稱謂;同時,楊公以北斗七星「斗魁」中的第二星「天璇」為對應星。所以,沈氏所指的「圓指金言」實指巨門峰。
《撼龍經》中提到武曲的有:「武曲尊星性端莊,纔離祖宗即高昂。星峰自與眾星別,不尖不圓其體方。」文中「高昂」亦是指挺秀,峰頂方形是武曲的主形。楊公定義這種形態的山峰為土形的山峰,所以有「武曲土」的稱謂;同時,楊公以北斗七星「斗杓」中第二星(即北斗七星的第六星)「開陽」為對應星。所以,沈氏所指的「方指土言」實指武曲峰。
沈氏「秀指水言」的說法不是太妥當。若以水論,《撼龍經》在介紹文曲峰時指出:「文曲正形似蛇行,此星柔順最高情。若作邪淫為撒網,形神恰似死鱔樣。」楊公定義峰頂為蛇形的山峰為水形的山峰,故有「文曲水」的稱謂;同時,楊公以北斗七星「斗魁」中的第四星「天權」為對應星。然而,文曲並非吉星。
此外,《撼龍經》以「祿存土」、「廉貞火」、「破軍金」來定義不同形態的山峰,其中「祿存上形如頓鼓,下生有腳如瓜瓠」,「廉貞如何號獨火,此星得形最高大。高山頂上生嵯峨。傘摺犁頭裂絲破」和「破軍星峰如走旗,前頭高卓尾後低。兩傍失險落坑陷,壁立側裂形傾欹。」沈氏指出「火須在發脈處」一點兒也沒錯,因為山龍發脈的地方多是雄偉的崇山峻嶺,而這類山勢一般都是火形的廉貞峰,故有廉貞不作穴的說法,言其凶也。除非廉貞出脈,變而為貪狼、巨門或武曲等挺秀的山峰,始可作吉論。正所謂「廉貞一變貪巨武,文武全才登宰輔。廉貞不作變換星,子身亂倫弒君父。」
楊公既以北斗七星分別對應貪狼、巨門、祿存、文曲、廉貞、武曲和破軍,又以北斗七星旁的左輔星和右弼星來表示另外兩種山形。左輔星常見而右弼星不常見。左輔的星峰和武曲的星峰相似,「武曲兩旁必生輔,不似他星變形去。左輔自有左輔形,方峰之下如卓斧。」故左輔亦以方為主形,而右則無正形。
由於挺秀的山峰多為貪狼、巨門和武曲,故楊公以此為「三吉」,而陪伴這三吉的多有輔弼,所以貪巨武連同輔弼便合稱「五吉」。至於祿存、文曲和破軍一般都凶形惡煞,故連同不作穴的廉貞合稱為「四凶」。然而,這是針對山的形態而言,並不是目下坊間所套用的如以蔡岷山為代表的廣東派玄空的「排龍訣」。其口訣云:
龍對山山起破軍,破軍順逆兩頭分。右廉破武貪狼位,疊疊挨加破左文。
破巨祿存星十二,七凶五吉定乾坤。支兼幹出真龍貴,須從入首認其真。
各地地形不同,錯綜複雜,不辨來龍出脈,又怎能認定向首破軍兩旁的就一定是右弼和祿存呢?以壬龍為例,圖示如下。
《地理辨正抉要》是沈竹礽就明末清初蔣大鴻《地理辨正》一書中所輯錄唐.楊筠松《都天寶照經》、《青囊奧語》、《天玉經》和五代後梁.曾文辿《青囊序》的注解。上述的都是研習三元玄空風水不可不讀的文章,一方面是楊、曾二人對風水理論的論述,另一方面得蔣大鴻承先啟後地披露、沈竹礽進一步的大膽揭秘,好讓我們能容易明白和發展三元玄空風水理論,都是功德不少。作為題外話,這裏有兩個爭議的地方:
一、 有很多人將「辿」誤作「遄」,甚至誤以為「迪」。查《江西通志.方技》載有:「曾文辿,雩都崇賢裏人。師事楊筠松,凡天文讖緯、黃庭內景之書,靡不根究,尤精地理。梁貞明間,至袁州萬載,愛西山之勝,謂其徒曰:『死葬我於此。』卒。如其言。後其徒忽見於豫章,歸啟其棺,無有也。」此外,《四庫全書》中在《青囊序》和《青囊奧語》的「提要」中有:「臣等謹案《青囊序》一卷、《青囊奧語》一卷。《青囊奧語》舊本題唐.楊筠松撰,其《序》則題筠松弟子曾文辿所作。相傳文辿贛水人,其父求已,先奔江南節制李司空,辟行南康軍事。文辿因得筠松之術,後傳於陳摶,是書即其所授師説也。」文中「陳摶」,字圖南,宋太宗初年,賜號「希夷先生」。二者都以文辿為曾的名字。
二、 很多人都將《青囊序》排在《青囊奧語》之前,給人一個錯覺,以為前者是後者的「序言」。其實,《青囊序》是《青囊奧語》的引伸,比《青囊奧語》還要長,就算不論傳承,按著作年代的話,也應該排在《青囊奧語》之後。
所謂「山形在地星在天」,天上有星,地上感其氣而有峰,所以楊筠松在《撼龍經》中稱之為「星峰」。沈氏以「土方、金圓、木尖、秀水」來形容四種不同山的形態,而只是以「火須在發脈處」來描述火形的山體。沈氏對山形的描述沒有錯,只是太側重理氣,很容易給人家誤解他只懂理氣,不懂巒頭。須知巒頭不真,理氣無用,三元玄空講求巒頭與元遠的配合,二者不可或缺。在注解《都天寶照經.下篇》時,沈竹礽充分表現了對巒頭的認識。然而,《都天寶照經》不完全是一本講巒頭的書。到這裏,也許讀者會問,文章的題目不是說三吉、五吉嗎?為什麼轉到講巒頭呢?
楊筠松有關巒頭的著作,流傳到今天的有《撼龍經》和《疑龍經》。文淵閣《四庫全書》的版本比較零亂,反而不及廖平注解的版本來得有條理。據臺灣鐘義明《中國堪輿名人小傳記》載:「廖平,字秀平,生於清咸豐二年,光緒六年進士,曾任成都國學院院長。」《撼龍經》中講到垣局、星峰、剝換、來脈和羅城等不同方面的巒頭知識,其中提到貪狼峰,有這樣的介紹: 「貪狼自有十二樣,尖圓平直小為上;欹斜側石倒破空,禍福輕重自不同。」而且進一步說明「平地卓然頓起筍,此是尖貪本來性。圓無傾斜四面同,平若臥蠶在高嶺。直如決脊引繩來,小似筆頭插高頂。五者方為貪正形,吉凶禍福要詳明。欹是崩崖破是坼,斜是邊有邊不同。側是面尖身直去,空是巖穴多玲瓏。倒是飛峯偏不正,七者未是貪狼龍。」原來貪狼十二形中,尖圓平直小為吉形,其中尤以竹筍般挺秀的山峰為貪狼的正形。這種形態的山峰,楊公定義為木形的山峰,所以有「貪狼木」的稱謂,但並不等於九星中貪狼的五行屬性為木;同時,楊公以北斗七星(即大熊座)「斗魁」中的第一星「天樞」為對應星。這也就是沈氏「尖指木言」的由來。
《撼龍經》中有關巨門的描述如下:「巨門星峰覆鐘釜,鐘釜之分有何故。鐘高釜矮事不同,高即為巨矮為輔。二者雖然皆吉星,大小不容有差互。巨門端嚴富貴牢,賦弼隨龍厚薄助。」鐘的頂部和釜的底部都是有規律的圓形,故峰頂圓形的星峰為巨門峰。文中「高即為巨矮為輔」只是說明高的、像鐘的挺秀山峰是巨門峰,矮的、像釜的是別的主峰的輔弼,不能說是左輔峰的主形。楊公定義這種形態的山峰為金形的山峰,所以有「巨門金」的稱謂;同時,楊公以北斗七星「斗魁」中的第二星「天璇」為對應星。所以,沈氏所指的「圓指金言」實指巨門峰。
《撼龍經》中提到武曲的有:「武曲尊星性端莊,纔離祖宗即高昂。星峰自與眾星別,不尖不圓其體方。」文中「高昂」亦是指挺秀,峰頂方形是武曲的主形。楊公定義這種形態的山峰為土形的山峰,所以有「武曲土」的稱謂;同時,楊公以北斗七星「斗杓」中第二星(即北斗七星的第六星)「開陽」為對應星。所以,沈氏所指的「方指土言」實指武曲峰。
沈氏「秀指水言」的說法不是太妥當。若以水論,《撼龍經》在介紹文曲峰時指出:「文曲正形似蛇行,此星柔順最高情。若作邪淫為撒網,形神恰似死鱔樣。」楊公定義峰頂為蛇形的山峰為水形的山峰,故有「文曲水」的稱謂;同時,楊公以北斗七星「斗魁」中的第四星「天權」為對應星。然而,文曲並非吉星。
此外,《撼龍經》以「祿存土」、「廉貞火」、「破軍金」來定義不同形態的山峰,其中「祿存上形如頓鼓,下生有腳如瓜瓠」,「廉貞如何號獨火,此星得形最高大。高山頂上生嵯峨。傘摺犁頭裂絲破」和「破軍星峰如走旗,前頭高卓尾後低。兩傍失險落坑陷,壁立側裂形傾欹。」沈氏指出「火須在發脈處」一點兒也沒錯,因為山龍發脈的地方多是雄偉的崇山峻嶺,而這類山勢一般都是火形的廉貞峰,故有廉貞不作穴的說法,言其凶也。除非廉貞出脈,變而為貪狼、巨門或武曲等挺秀的山峰,始可作吉論。正所謂「廉貞一變貪巨武,文武全才登宰輔。廉貞不作變換星,子身亂倫弒君父。」
楊公既以北斗七星分別對應貪狼、巨門、祿存、文曲、廉貞、武曲和破軍,又以北斗七星旁的左輔星和右弼星來表示另外兩種山形。左輔星常見而右弼星不常見。左輔的星峰和武曲的星峰相似,「武曲兩旁必生輔,不似他星變形去。左輔自有左輔形,方峰之下如卓斧。」故左輔亦以方為主形,而右則無正形。
由於挺秀的山峰多為貪狼、巨門和武曲,故楊公以此為「三吉」,而陪伴這三吉的多有輔弼,所以貪巨武連同輔弼便合稱「五吉」。至於祿存、文曲和破軍一般都凶形惡煞,故連同不作穴的廉貞合稱為「四凶」。然而,這是針對山的形態而言,並不是目下坊間所套用的如以蔡岷山為代表的廣東派玄空的「排龍訣」。其口訣云:
龍對山山起破軍,破軍順逆兩頭分。右廉破武貪狼位,疊疊挨加破左文。
破巨祿存星十二,七凶五吉定乾坤。支兼幹出真龍貴,須從入首認其真。
各地地形不同,錯綜複雜,不辨來龍出脈,又怎能認定向首破軍兩旁的就一定是右弼和祿存呢?以壬龍為例,圖示如下。
「說五星,方圓尖秀要分明」正確的說法應該是要清楚辨別星峰的形態,入首以挺秀的尖(貪)、圓(巨)和方(武)等吉地立穴,這才符合楊公在《撼龍經》裏所提及的三吉、五吉。
理氣中的九星也是以貪、巨、祿、文、廉、武、破、輔、弼為名,在某種程度上說,與巒頭中的九星峰沒有什麼直接的關連。理氣上的九星,實際上是《洛書》九宮的應用,分別為坎水、坤土、震木、巽木、中土、乾金、兌金、艮土和離火。既然沒有直接的關連的話,那麼為什麼坊間還以貪(一)巨(二)武(六)三吉為用呢?
這要從後天八卦說起。沈竹礽在《沈氏玄空學.論羅經》中答曾廉泉三易之用一節中說:「《易》之用在後天,關鍵在二、八易位。」如果將《洛書》九宮稍為整理一下,不難看到二、八易位的意思。
二、八易位之後,艮八變為二,坎仍為一,乾礽為六。艮、坎、乾分別代表北方的三個方向,由原來的三白變成為貪巨武,與奇門應用中的艮方生門、坎方休門和乾方開門,合稱「三吉門」不約而同。然而氣有旺衰之時,總不能永遠都是吉、或永遠都是凶。
理氣中的九星也是以貪、巨、祿、文、廉、武、破、輔、弼為名,在某種程度上說,與巒頭中的九星峰沒有什麼直接的關連。理氣上的九星,實際上是《洛書》九宮的應用,分別為坎水、坤土、震木、巽木、中土、乾金、兌金、艮土和離火。既然沒有直接的關連的話,那麼為什麼坊間還以貪(一)巨(二)武(六)三吉為用呢?
這要從後天八卦說起。沈竹礽在《沈氏玄空學.論羅經》中答曾廉泉三易之用一節中說:「《易》之用在後天,關鍵在二、八易位。」如果將《洛書》九宮稍為整理一下,不難看到二、八易位的意思。
二、八易位之後,艮八變為二,坎仍為一,乾礽為六。艮、坎、乾分別代表北方的三個方向,由原來的三白變成為貪巨武,與奇門應用中的艮方生門、坎方休門和乾方開門,合稱「三吉門」不約而同。然而氣有旺衰之時,總不能永遠都是吉、或永遠都是凶。